北京市政总院研究所2010年积极打造科技研发板块取得丰硕成果
2010年我院研究所在院总、院专业总工指导下,在技术质量部具体协调下,积极打造科技研发板块,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部市级的科技研发课题,其中国家水专项课题3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2项,水利部课题1项,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课题2项,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课题2项。这些课题的开展不仅能提高我院的技术实力,同时也为我院获得了一定的国家和北京市的技术研发经费,对我院打造科技研发板块,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保持国内市政行业总体领先水平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该所完成的《环保型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低噪声路面结构和降噪设施》(含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该课题研究中建设了京通北辅路中国传媒大学段低噪声沥青路面示范工程,并进行了降噪效果检测、透水性能试验、路面构造深度试验和空隙率检测试验。试验表明:低噪声沥青路面具有降噪效果明显、抗滑性能优越、渗透性和外观良好等优势;在总结示范工程和试验结果基础上编写了《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内容涉及到透水沥青路面的结构组合设计、面层设计、基层设计和排水系统设计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组织相关专家对示范工程进行了现场考察,获得专家好评。
该所完成的《城市再生水景观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城市再生水用于景观水体的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该课题针对再生水作为城市景观水体补充水源对人体健康、景观水体和生态系统存在风险,研究了风险控制技术,包括富营养化控制技术、再生水水质保障技术、消毒技术、景观水体水质提升技术等。并针对我国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和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现状,提出了再生水水质达标技术路线;针对再生水用于城市景观水体时,景观水体存在富营养的危险,提出了城市景观水体水质提升技术,并提出了安全性评价体系,包括建立科学的再生水水质指标体系,加强再生水水质和景观水体水质的监测,强化应急措施等。研究成果对再生水安全使用起到积极作用。
该所与四所合作完成了水利部课题:《城市立交桥区雨水利用与积水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在该课题研究中,研究所负责水质监测、试验研究和示范工程监管,四所负责示范工程建设。该课题连续二年监测了北京市立交桥区道路径流水质,获得桥区道路径流水质基础资料。通过分析发现:径流雨水污染物大部分存在于SS中,径流雨水SS与其它主要污染物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并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静置沉淀试验结果表明,径流雨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随着SS的沉淀被去除,经过1天的沉淀,除浊度超标外,上清液其它水质指标达到了绿化用水的要求;随着沉淀时间的延长,上清液浊度达到了绿化用水的要求,从而提出利用雨水在储存池的沉淀作用净化雨水的思路。过滤试验结果表明:城市立交桥区综合雨水经过滤处理后,出水水质能够达到绿化用水的要求,并获得了滤料粒径、滤层高度、滤速、过滤周期、PAC投加量等工程技术参数。提出渗、蓄、用、调、排相结合的立交桥区积水防控技术路线。研究成果对雨水利用和立交桥区积水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所完成了北京市规划委员课题:《北京市已建桥梁抗震能力及相关设计技术研究》。课题首先对北京市路网关键点段进行识别并确定了其抗震目标,在建立北京市道路交通抗震防灾体系架构的基础上,从现状及规划两个角度分析了北京市路网交通状况及功能特点,提出了城市道路抗震防灾关键点段识别方法,并识别了第一级别关键点段和第二级别关键点段,针对每类等级提出了各自的抗震设防目标。研究方法和成果为北京市基础设施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决策基础;在对国内外已建桥梁抗震评估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于北京市的桥梁抗震评估方法;通过对四环以内及联络线上177座桥梁(含重点点段桥梁81座)的统计分析,选取典型桥梁进行抗震能力分析,确定了抗震能力缺陷,为北京市未来的桥梁抗震加固工作奠定了基础。针对已建桥梁的抗震能力缺陷,提出了桥梁抗震设计及抗震加固技术,建立了抗震加固策略,对关键点段上的桥梁进行了抗震加固类型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
该所完成了北京市规划委员课题:《北京市平面曲线梁桥设计指南》。该课题通过分析国内曲线梁桥所发生的问题,总结曲线梁桥设计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在大量工程设计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曲线梁桥的专题研究,编制出《北京市平面曲线梁桥设计指南》,填补了现行桥梁设计规范中有关曲线梁桥设计方面的空白。指南中确定了使用范围、适用条件、曲线梁桥的结构体系,推荐了平面曲线梁桥的结构计算图式及有限元静力计算建模方法,并对曲线梁桥设计作用、倾覆稳定及构造措施等提出建议。课题项目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指导北京地区的曲线梁桥设计,为国家节约投资。课题的开展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该所完成了《密怀官水库水源水质测定》课题。我院连续20多年来对北京市地表水水源水质进行了测定,研究成果曾为我院第九水厂的设计和承接第十水厂的设计任务提供了基础依据。2010年度该课题获得了北京密云、怀柔了和官厅三大水库的定期定点水质监测资料1088个,补充密云、怀柔两大水库的水质资料数据库。同时结合工程设计需要,分别对第九水厂和田村山水厂水质及泥质监测,获得第九水厂水质及泥质实际运行资料454个,田村山水厂水质及泥质实际运行资料159个,为我院设计积累了实际运行的水质及泥质基本资料。
同时,按2010年科研计划进度开展研究,2011年将延续进行的课题有6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典型基础设施相互影响与防护措施技术研究》和《桥梁结构安全监测与养护管理成套技术研究》的两个课题,目前开展顺利,完成了2010年的课题检查和财务审查及年度汇报。两个课题研究主要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防护技术措施,对桥梁安全性进行监测,研究相应的成套桥梁养护管理技术,最终研究成果的应用能提高我市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管线等基础设施的安全使用。《北京城市再生水水质提高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和《北京再生水分质利用及水环境整治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两个国家水专项研究课题,集中体现了我院近几年来在磁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工程经验,针对磁技术对磷和SS处理效果较好的特点,将磁技术引进到我国污水处理和河道治理工程,以便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城市黑臭河道高负荷混合截污和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国家水专项课题,研究开展顺利。通过再生水技术的研发和研究成果应用,对改善滇池水质,提高昆明水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村、乡及农村社区规划标准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研究》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涉及新农村建设等当前国家重点发展的技术问题,对提高我院的技术水平,开拓相应的市场都有积极的作用。
2010年在总院统一布置下,我所作为投标联合体单位之一参加了北京市交通委招标研究课题《北京市现有桥梁结构分析及新型桥梁结构研究》的投标工作,并中标。
2010年该所科研成果及其成果应用获奖共14项,其中,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村镇规划设计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院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院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2项;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