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为勘察设计行业注入活力
多年来,企业体制改革、转变经营模式……一直是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热词”。在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专题调研中,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调研组走访了北京、湖北、河南多家设计单位和行业协会,了解近十年来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企业体制改革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为企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深入
调研组认为,在勘察设计行业发展中,勘察设计体制改革对于促进设计单位转变经营模式、促进勘察设计行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改革,大部分勘察设计单位都获得了长足发展。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已拥有14200多家企业,比2001年增加了25.24%,勘察设计从业人员达127万,比2001年增加了71.62%,2009年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6853亿元,是2001年营业收入的9.54倍。人均营业收入达53.96万元,是2001年的5.56倍。依靠改革,勘察设计单位抓住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发展壮大,为行业履行社会职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研中还发现,目前勘察设计企业的体制改革正在逐步走向深入,进入新的转型、升级时期。勘察设计企业立足自身实际基础,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体制改革道路。具体表现为:一是引进战略投资者,走资本运作道路。一大批立足于向工程公司战略转型的大型设计企业,通过引进具有较强互补共赢关系的战略投资者进行体制改革,走资本运作道路,从而实现工程公司目标,并迅速在规模、品牌和人才吸引等方面建立资本保障,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一些企业通过公开募集上市,利用资本市场迅速崛起。二是实施并购重组战略。行业内具备一定实力的优秀企业为谋求企业快速做大,加快实施并购重组战略:以设计企业为主体,并购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实现做大;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归并设计企业,以求集团公司做大,整体上市;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并购有资质的设计企业,以求形成产业链完整运作。三是进行二次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改制后在内部体制、机制上出现的新问题,部分企业进入了“深化改制”时期,着手进行二次改革,通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股权设置和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主辅分离、股权激励等促进骨干员工积极性发挥、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效机制。
但是,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在调研中通过走访还发现,勘察设计企业体制改革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勘察设计单位是智力密集型企业,一些企业并入较大的企业集团后,由于在集团内考核中偏重于规模指标,因此人均指标占优的设计单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集团战略发展上处于从属地位,设计院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二是许多集团为考虑整体利益,对设计单位定的工资总额偏低,有的甚至参照一线工人的标准。在很多单位,工资总额偏低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许多院长表示,目前设计人员工作负荷很大,经常加班,在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缺少了动力。三是部分集团公司为了整体上市,对下属的设计单位的员工股权进行回购。而职工退股后,企业失去了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
调研组认为,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应营造舆论,加强对设计行业重要性和特殊性的宣传,在努力提高行业地位的同时,应引导正确认识设计行业的特点,设计的价值不完全由产值来体现,设计对国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设计企业创造效益,人力资本是第一位的,因此相关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建立在激励员工的创造性和发挥积极性上。应该鼓励这种智力投入创造较高的人均产值,并取得比较高的收入。协会还应当协助会员单位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解决工资总额偏低的问题,在科技进步工作中体现设计人员的价值。协会应当鼓励号召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从技术进步工作中,体现设计人员的价值和勘察设计单位的作用,从而凸显行业地位,增加话语权。
企业经营模式多种多样
体制改革推动了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组织方式的改革,勘察设计企业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模式,“一业为主,两头延伸”,多种多样。调研发现,各勘察设计单位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寻找到自己的定位,立足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培育自己的特长,选择了不同的经营发展模式。
一是稳固原有领域,逐步扩大业务。一些勘察设计单位凭借自身的市场知名度及专业技术优势,在维持原有业务稳步发展的基础上,适度控制风险,保持企业发展。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集团、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利用在本地区多年的发展优势,取得了本地多项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原属铁路、交通、石化等行业的设计单位抓住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发挥传统优势获得很大发展。很多中小设计院在专业上做细做精,向深度发展,站稳市场,赢得了知名度。例如北京筑福建筑事务有限责任公司开发抗震隔震技术,形成独有技术特色,抓住全国中小学抗震加固的有利时期,实现业务跨越式发展。成都市通用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80多人的小型民营设计企业,几年来他们在合成氨、甲醇生产装置设计中,开发出一批节能增效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并可提供相应的成套技术,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二是跨地域、跨行业、跨专业发展经营。许多设计单位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一些单位走出传统领域到发展较快的行业寻求发展,还有的单位利用主业形成的资源优势向金融贸易、矿山开发、设备制造等领域拓展。如中冶南方公司利用从事工程承包业务而获得的现金流从事房地产开发,进入了全新的专业领域等。三是利用综合实力优势转型工程公司。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型设计单位转型为工程公司,勘察设计企业工程总承包合同总额和项目管理合同总额逐年增加。目前在全行业营业收入中,工程承包业务收入所占比重最高,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9年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工程总承包收入为3533亿元,较2001年增长20.3倍(同期行业总收入增长8.5倍);2009年工程总承包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51.6%,是2001年比重的2.2倍。据统计,2009年参加排序的企业已签订合同正在执行的合同总额达1.05万亿元人民币,按照7年来完成工程总承包合同额估算,全部执行完所签署的合同额需要3年多的时间。这反映了今后的一两年里,勘察设计企业工程总承包业务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调研中发现,由于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勘察设计企业也必须探索新的组织结构形式。目前,工程公司和设计单位为了建立高效的管理与控制能力,都在尝试国际通行的矩阵式项目管理组形式。如五环工程有限公司在建立了QHSE(质量、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完全与国际工程公司的组织机构形式接轨。而中建国际设计集团(CCDI)将公司业务整合为事业部,陆续成立了十几个事业部,同时建立了5个区域公司,由总部统一监管,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矩阵管理模式。这种灵活高效的机制保证了CCDI经过了迅速扩张、深度调整后,仍然保持高速的发展势头。
但是,调研发现,在传统设计业务领域中还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竞争,一些中小企业往往陷入低价竞争和高薪留人的双重压力夹攻之下。企业急需提升自身管理能力,从创业阶段的粗放型管理向可持续发展的规范管理转变。企业在跨地域、跨行业经营时遇到了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的壁垒。企业在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业务时,遇到取费标准、市场准入、人才培养、融资担保与传统业务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调研组认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应当继续发挥评优的杠杆作用,将优秀总承包工程奖纳入全国优秀勘察设计系列奖,并增加专有技术和特色技术专项奖,以鼓励大型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向国际型工程公司转变,鼓励中小型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向具有较强专业技术优势和特色的专业设计公司和专业设计事务所发展;利用协会组织和宣传平台,加强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组织机构模式的介绍,树立标杆企业,帮助设计单位从标杆企业中吸取经验,进一步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发展企业文化软实力;政府部门在市场管理办法中,应进一步明确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的市场准入程序,减少设计企业开展总承包的市场准入障碍,帮助企业打开国内外工程总承包市场,推动企业战略转型。
来源:中国建设报